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,也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。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》要求,圍繞做好事關全局的戰略性調研、破解復雜難題的對策性調研、新時代新情況的前瞻性調研、重大工作項目的跟蹤性調研、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調研、推動落實的督查式調研,突出重點、直擊要害,結合實際確定調研內容。特別強調“要結合典型案例,分析問題、剖析原因,舉一反三采取改進措施”。這對黨員干部的調查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,調查研究要“解剖麻雀”、突出重點,“多深入基層尋計問策,多解剖麻雀小中見大”。在正定工作期間,他就十分注重運用“解剖麻雀”典型調研法。他經常深入基層一線,將調研重點聚焦困難較多、情況復雜、矛盾尖銳、具有典型性的地方,通過體察實情、“解剖麻雀”,從而全面掌握情況,做到胸中有數、有的放矢,為廣大黨員干部用好“解剖麻雀”典型調研法,樹立了光輝榜樣、提供了鮮活教材。
“解剖麻雀”典型調研法的意蘊
“解剖麻雀”典型調研法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調查研究方法,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由個別到一般、由特殊到普遍、由個性到共性的認識原理,通常指針對某一典型進行深入細致調查研究,從中找出一般規律,整體把握客觀事物,從而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。
重視典型調研,是我們黨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。毛澤東同志是典型調研的行家里手,他將典型調研法形象比喻為“解剖麻雀”,指出“如果有問題,就要從個別中看出普遍性。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統統捉來解剖,然后才證明‘麻雀雖小,肝膽俱全’”。毛澤東同志選“麻雀”的特點鮮明:一是選擇典型地點,比如《尋烏調查》中的尋烏縣,介于閩粵贛三省交界,具有三省的普遍情況,調研該縣可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;二是選取典型事件,比如《中國佃農生活舉例》通過對壯年佃農張連初生產生活情況的細致分析,由個別到一般,總結出中國佃農生活的整體狀況,進一步論證了農民運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。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調查研究,特別強調領導者要深入到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第一線,在實踐中發現典型,總結基層和群眾創造的好的東西。1992年,鄧小平同志選取武昌、深圳、珠海、上海等地開展調查研究,發表了南方談話,科學回答了當時我國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。
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們黨的典型調研法傳統,既強調弘揚傳承,又要求與時俱進,不斷改進方法手段。一方面,要注重調查研究的針對性,圍繞重點、“解剖麻雀”,忙在點子上、謀到關鍵處;另一方面,要重視調查研究的廣泛性,避免盲人摸象、以偏概全,只見樹木、不見森林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,就已熟練運用“解剖麻雀”典型調研法。在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文化、民生等各個領域,他找準典型、“解剖麻雀”,管中窺豹、見微知著,深入調研有關正定發展的一系列問題,并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金點子、好方法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對“解剖麻雀”典型調研法的運用
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,靈活運用“解剖麻雀”典型調研法,找準典型、剖析典型、運用典型,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,有效帶動了地方發展。
學習先進典型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就善于發揮先進典型的作用,總結先進典型的成功經驗并加以推廣。1982年,他到正定任職后,就對如何推動正定經濟發展、帶領人民富起來進行了深入思考。他在正定大興調查研究之風,要求領導干部“到基層調查,要一下到底,親自摸情況,直接聽反映,尋求‘源頭活水’”。他以身作則到當時相對富裕的村子“解剖麻雀”,總結經驗,探索經濟發展規律。經過深入調研,結合正定緊鄰省會的區位特點,他提出發展“半城郊型”經濟,并總結出“投其所好,供其所需,取其所長,補其所短,應其所變”的“二十字經”,為正定探索出一條發展新路。1984年,正定工農業總產值、農民人均收入等九項指標比1980年翻一番,糧食總產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等十項指標超歷史。
剖析落后典型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注重研究落后典型,深入剖析原因,尋找問題癥結,提出解決辦法。20世紀80年代初的正定縣是典型的“高產窮縣”,他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后發現,高征購、經濟結構單一、生產制度落后是正定“高產”但“窮”的根本原因。找準癥結后,他便著手解決這一問題。一是實事求是向上級反映情況,推動糧食征購基數由7600萬斤降到4800萬斤,大幅減輕了農民負擔。二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,壓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,增種經濟作物。1983年,農民人均收入從148元漲到400多元,吃飯問題基本得到解決。三是改革農村經濟體制,選擇距離縣城遠、經濟落后、影響較小的里雙店公社首先進行農業“大包干”改革試點,然后加以推廣。正是不斷通過“解剖麻雀”解決問題,他帶領正定人民改寫了“高產窮縣”的歷史,奠定了正定經濟騰飛的基礎。
樹立好的典型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開展調查研究,不僅善于總結先進典型的成功經驗,剖析落后典型的問題癥結,而且善于樹立典型榜樣,發揮示范引領作用。一是樹立個人典型。他樹立種棉能手馮玉明、種菜能手王小輩、養雞專業戶劉成永等致富能人為典型,讓他們發揮榜樣引領作用,使群眾信服地看到行行有出路、業業能致富,激發了廣大群眾生財致富的活力。二是樹立集體典型。為走好“半城郊型”經濟發展路子,他提出要培養“致富群”,發揮致富樣板作用。
1984年2月,他在縣委工作會議上提出:“今年,河南片和城關片九鄉一鎮要率先致富,人均收入要突破600元;全縣各鄉都要有一批率先致富村,人均收入要突破700元;各村都要有一批率先致富戶,人均收入突破1000元。這樣全縣上下形成一個率先‘致富群’,讓他們領路、示范,帶動全縣的經濟起飛,使我縣在致富路上走在全地區以至全省的前列。”在“致富群”的影響和帶領下,正定廣大農民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。
“解剖麻雀”典型調研法對新時代黨員干部的啟示
當前,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、新的戰略任務、新的戰略階段、新的戰略要求、新的戰略環境,不確定、難預料因素增多,各種風險挑戰、困難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,迫切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,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。典型調研所需時間短、反映情況快,能有效增強黨員干部發現問題、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新時代黨員干部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正定工作期間運用“解剖麻雀”典型調研法的生動實踐,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不斷提高調查研究能力。
選準典型,求實、求準是“解剖麻雀”的前提。“解剖麻雀”的第一步,在于摸清情況、搞清方向。掌握實際,是選準“麻雀”的基礎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,跑遍全縣25個公社、221個大隊,在全面掌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,搞清方向、選準“麻雀”,從而為正定發展作出系列科學決策。求實,就是要求黨員干部堅持眼睛向下、腳步向下,深入實際、深入基層、深入群眾,多層次、多方位、多渠道地調查了解情況,真正做到聽實話、摸實情、辦實事。明確目的,是選準“麻雀”的關鍵。做好調查研究,目的要明確,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,把握好方法,防止就事論事甚至本末倒置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進行調查研究,特別強調堅持問題意識,突出目標導向,力求找準典型。求準,要求黨員干部在選“麻雀”的過程中,緊扣現實工作需要,明確調研目的,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典型,從先進典型中總結經驗,從落后典型中解析問題,從典型中找到同類問題的共性規律。
剖析典型,求深、求細是“解剖麻雀”的關鍵。“解剖麻雀”的第二步,強調抓住矛盾、掌握全局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,既注重調查,又重視研究,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、通過本質找規律。求深、求細,就是要求黨員干部在剖析典型時,應該“入心”“入腦”,做到去粗取精、去偽存真,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。不僅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和癥結所在,還要總結事物的全貌和特征,切忌浮光掠影、主觀臆斷,孤立地、靜止地、片面地觀察事物、研究問題。
運用典型,求效是“解剖麻雀”的目的。“解剖麻雀”的最后一步,要求總結規律、推廣實行。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,就善于通過開展典型調研提出切實有用的對策、總結成功的經驗,加以推廣運用。求效,就是要求黨員干部剖析典型后,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辦法,做到出實招、見實效。要通過調查研究,把零散的認識系統化,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,集思廣益、反復論證,取得真實可信、扎實有效的調研成果,并將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辦法,再推而廣之。
來源:河北日報
已經是第一篇了